简单作文,简单做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看了我的论文,你或许会惊讶于作者头脑的简单。不错,我习惯简单的思维,信奉简单的人生。<br>
我并不否认“复杂”的存在,只是,有相当的事理之所以错综繁冗,并非它的客观真相如此,而是人们习惯了以主观经验平心而论,给它蒙上了层次不同的复杂的面纱。比如:<br>
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br>
九岁孩子视之为脑筋急转弯:一只没有,都吓跑了。——他有一抽屉这类的书。<br>
六岁孩子刚学了减法,他会掰着手指头认真的计算:10—1=9。<br>
三岁的孩子呢?不识字也不懂减法,他抬着头,愣愣的找,而后告诉你他的发现:树上没有鸟儿呀;甚至:树在哪儿?<br>
你能说第一个孩子是天才,第三个孩子是弱智吗?<br>
可是我们真会拍着第一个孩子的脑袋说:“真聪明。”因为,他回答出了我们希望听到的,而我们和他之所以一致,不过是彼此都多少了解过“脑筋急转弯”。<br>
设想,如果对“脑筋急转弯”都毫无所知呢?那么,第二个孩子“真聪明”。<br>
再设想,如果对数学都毫无所知呢?那么——<br>
所以,对于智力正常的我们而言,思考问题时,已经有了许多经验和公理,我们所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和公理上继续往前推导,直到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来。<br>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经验式的思维方式,正因为习惯,而使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种真实,这就是:复杂的考虑或者各种令人困惑的因素遮蔽了原本简单的真实。简言之:复杂的思考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br>
那么,以简单的心态简单的分析呢?<br>
——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br>
这就是我指导学生写作的原则。<br>
作文篇<br>
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虽(即使)爱因斯坦也不能决也。<br>
先有文章还是先有写作经验?这问题就像问“是先有儿子还是先有孙子”一样冒傻。<br>
那么,为什么要我们先训练学生采用下列写作的模式:审题、立意、运思、剪裁、布局、拟纲、下笔、审阅?<br>
是:审题+立意+运思+剪裁+布局+拟纲+下笔+审阅=文章<br>
还是:文章=人生+书面语言<br>
我无意在两个公式间引发孰是孰非的纠缠,没有是非的,就像那三个孩子对“树上还有几只鸟”的回答让人无法判断是非一样。仅仅是个思考角度的问题。信奉简单的我选择了后者。<br>
于是,我的作文指导好简单,好轻松:<br>
作文写什么——写人生。<br>
怎么写——用书面语言写。<br>
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作文=人生+书面语言。<br>
多明白,多好记。<br>
写人生,难吗?不难。就像写档案,不过更详细点罢了。把小到点点滴滴大到风风雨雨的人生存档于白纸黑字上,你可以写昨天走过的道路,也可以写今天陡生的怀想;可以写你的小天地,也可以放眼天下。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还怕没的写?只是不许你完全重复他人的人生。<br>
用书面语言写难吗?不难——书面语言只有一个表达手段,即它的字面意思,这是它唯一的手段。当然,你须先接受相关的训练。<br>
首先,练一个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