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的发展带来语言词汇的丰富,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本文简述校园网络语言以及成因,社会对这一独特现象的看法,提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以及留给我们的思考。<br>
关键词:网络语言 成因 思考<br>
<br>
一、语言的概述<br>
语言是什么?在语言学家眼里,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让哲学家论述,是客观外部事物反映于人类思维及表达的手段;在作家心中,是心灵挣扎的外衣;让科学家描述,是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言,我国权威性辞书定义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不管怎么说,人类之所以需要语言,最主要的恐怕就是为了交流与沟通。正是依靠语言,人们彼此之间才能够把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感受相互倾诉,才有了人类文化史上流传千古的《荷马史诗》和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吟唱至今的《诗经》。按理说,科学越发达,对于语言的掌握和使用就应该越准确。但是,有些时候也不尽然,网络语言就是如此。 <br>
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上个世纪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还有的“发烧友、发屋、皮革行、唱碟、精品屋、中巴、打的”等。比如国内权威的辞书《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 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新词1200余条。如:“三个代表、素质教育”等中国特色词语,以及“纳米、宽带、转基因、克隆”等新生术语。“沙尘暴、按揭、恩格尔系数”等常常见诸于现代百姓生活中的新词和以西文字母开头的“CEO、GPS、SOHU”等日常交际用语统统入选附录。在报章出现频率最多的“包装、前卫”等时尚用语也有了更广泛的解释。<br>
二、校园网络语言<br>
1、 先看几则有关校园网络语言的报道文章:<br>
其一 《长春日报》曾报道长春市安阳小学的关旺老师日前遇到了一道难题--一个11岁学生写的“字母+数字+汉字”的大杂烩日记。 <br>
日记的开头这样写道:“昨晚,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拜拜了),到QQ上给我的MM(妹妹)打贴子(发信息)去了……” <br>
其二 上学期末,广州市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测验卷中发现,不少学生上交的作文中普遍都出现了如今颇为流行的“字母+数字+汉语”的网络语言,如“GG”、“MM”、“恐龙”、“大虾”等,有的甚至是一串莫名其妙的数字:“5555”、“7456”……<br>
其三 在天河区某中学一个高一男生的第一篇假期周记里,有这样几句:“考试完,轻松了许多,我终于把一个总说自己是“恐龙”的MM约出来见面了……大家go 2 cinema,感觉不错……”<br>
以上“字母+数字+汉字”你也许根本不懂,弄得你丈二金钢摸不着头,它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但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些虽是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这就是本文要谈的网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