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30字。
谈谈学生互评习作的尝试与思考
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学生互评习作,很多人试过,有些人成效卓著。今天重拾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只因动手做过,有话可讲,故写下自勉。可能会毫无生趣和新意,浪费阅者时间。
产生此念,原因有四。一、“学生互评习作”点子不错,故效仿尝试。二、互评扩大了评价的参与面,走出了只有教师一人评阅的封闭的、单向交流的、个体性的狭窄圈子,和批改者、批改方式单一性的局限。三、互评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是一种合作学习。四、这是《课标》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沟通见解”。这样学生会更关心自己的习作,也会更注重写作过程中的“写作后”。
由此,我进行了学生互评习作的尝试。我要学生写好作文后,找三位同学点评。并要点评者写两句以上的评语。评语可就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谈感受、评优点、指不足、提建议……但要书写工整附上签名。(附签名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若发现错别字、病句,能改则改;不能用批改符号标出。(因为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见任务简单轻松,学生很高兴,就放心地看作文、写评语。果然,交上来的作文都被点评,洋洋洒洒,五花八门。粗粗一看,无非是这样两类:一类认真负责,一类敷衍了事。前者就文章本身谈优点、指不足,作者和点评者都获益。后者大都套话、空话、恭维话,纯粹应付,失去了点评的初衷和意义。看来点评又带来关于如何评价点评的问题。虽然如此,我还是热衷于此,认为点评益处良多。现附上学生习作《亲情如茶》及点评佐证。
亲情如茶
周秀宇
打出生起到现在,我和父母真正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因此,亲情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真的有些模糊。但我始终明白一点:亲情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动,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牺牲,一碗饥饿时所需的热饭,几句平淡无奇的唠叨,足矣。
我从小身体不好。回到家那年,又被确定得了贫血、低血糖。我对这些不屑一顾——习惯了。但是妈妈却因此变得唠叨起来。每天对我说的话就是“多吃,多运动,注意身体”。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都是以我的鬼脸打发了事。
我的睡相相当“好”。哪怕是寒冬十二月,在睡梦中仍能轻轻蹬掉几条被子。但令我奇怪的是,早晨起来被子仍盖在身上。
终于有一天,真相揭开了。那晚我睡得不沉,朦朦胧胧中仿佛踢到了一个人,也不知怎的,我开始狂踹起来,忽听到一声“啊”的惊叫。我睁开睡眼,发现妈妈很愤怒地站着:“你的睡相我领教了,这样子感冒怎么办?……”同样的唠叨,我同样的鬼脸,只是心中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感激。她叹了口气,轻轻地提起被我踢到地上的被褥,又轻轻地盖在我身上,披上厚衣服,摸黑离开了。我这才发觉,妈妈来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没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