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0字。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山中学 张建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并且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应该重塑教师的观念系统,切实改善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思考和实践,基于课程理念,我们设计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构为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产生问题——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合作交流,自由表现——多元评价,产生新疑”。其模形图如下:
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定 向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内 化
合作交流,自由表现…………发 展
多元评价,产生新疑…………提 高
1、 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是教与学展开的起始环节。首先是进行学习内容的背景化和丰富化处理,这是为问题的解决做好知识、经验、技能的准备。问题的产生,既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定的共性教学目标,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的困难,因而明确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探究活动的开始。问题呈现得是否恰当,是否形态清晰,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成败与优劣。“问题”不等同于课题。课题只确定了教学内容的主题,而“问题”与学生已有水平间的差距,正是“最近发展区”。因而,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了解学生,把问题把握得十分具体、准确,并且研究揭示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