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9780字。
北京月坛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作答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在班固的《汉书》中还有《游侠传》,但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常会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便由此出“史”入“文”。
夺得了天下的政权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中国历代帝王,只要政权建立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权贵豪门横行一方、鱼肉百姓的情况十分常见,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能另外有人,主持公道,除暴安良,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喜爱的社会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的元素,构成了武侠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其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都要加倍回报,不惜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说,“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销声匿迹:“匿”字的部首是“匚”。
B.洞达人世:“洞”的意思是“在山洞里”。
C.独立不羁:“羁”读“jī”,是会意字。
D.赈穷救急:“赈”也可以写成“振”。
2.下列对“材料一”第一、二两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韩非认为,侠凭借武力触犯国家法律,基于法家立场,对侠基本持否定态度。
B.司马迁也认为,游侠的许多行为的确是不符合主流社会所主张的义理规范的。
C.“游侠”“刺客”两传,赞扬了侠的诸多品行,以民间道德肯定了侠客的形象。
D.《史记》《汉书》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但其形象仍活跃在舞台上。
3.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
B.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的因素,他们常急人之困,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C.执义是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和胡适都认为,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
D.武侠崇尚的理想人格、传统心态等等,已经积淀于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深处。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人们喜欢“侠”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其实无论是司马迁的《游侠列传》还是班固的《游侠传》,侠客与武功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侠,靠的不是绝世武功,而是丹心热肠。
侠,一在庙堂,他们身为王公贵胄或在朝为官食禄,这是“卿相之侠”。其代表人物,首推战国四公子。他们“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籍王公之势,竞为游侠”。虽为侠客,但并未见这四位公子会飞檐走壁,舞刀弄剑,倒是其门下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弹剑击锤之士。四位公子能礼贤下士,平交布衣,引得当时困厄贫乏之士、混迹江湖之人,都愿为其门客。这成分复杂鱼龙杂处的门客队伍,让这些卿相之侠根本无需什么武功,自有门客效力成事。
另有一群侠客在江湖。他们身为平民,活跃于民间,是为“布衣之侠”(又称作“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如朱家、郭解等。这些大侠真正擅长的也并不是高强的武功,他们靠着“温良泛爱”“不伐其能”的仁爱、信义,靠着“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的行事准则,成一代大侠风范,为世人所敬仰羡慕。例如汉代的大侠朱家“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遇人有难,不问贵贱、不计得失,出手相助不图回报。
仅仅习于剑术,那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侠的人格魅力,才是侠之所以为侠的真正缘由。大侠郭解,年少时曾干过杀人剽掠、借躯报仇的事情,但此时的他并不是侠客,未得侠名。直到年长之后,他“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才真正侠名远播。
“凡侠客必定武功高超,那是小说家制造的神话。”那为什么要制造身负绝技的侠客形象呢?司马迁告诉我们,“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涉乱世之末流……其遇害何可胜道哉!”由此可知,人们对武侠的期盼很多是出于渴望被救助的需要,是渴望伸张正义的需求。
在侠者的个人修养上,真正的侠客,能修身正意以效君子,司马迁评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在行为效果上,司马迁认为侠的影响要胜于儒者。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侠客则不论穷达都要济世救民,“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于疲弊困窘之民而言,侠客所为更直接更立见成效。
5.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很多被称为大侠的人并不会武功,他们赢得“侠”名,靠的是丹心热肠与人格魅力。
B.身处在江湖平民间的大侠,大多能弹剑击锤、武艺高强,也有“温良泛爱”的信义。
C.希望凡侠客必有高超的武功,是因为人们在乱世中常常遭难,希望有武侠能救自己。
D.司马迁认为对于困窘的百姓而言,侠客的所为能立见成效,因此侠的影响胜于儒者。
6.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九死不悔”是说就是死九次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管经历多少危险也不动摇。
B.“舍生取义”表示为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生命,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C.“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D.“鸡鸣狗盗”一词源自孟尝君的门客钻狗洞盗窃白狐裘、学鸡叫骗开城门救主的故事。
7.“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侠”的许多特点给予了肯定,你认为“侠”的特点有没有可以质疑的地方?请任选一点,说说你的看法(5分)
【材料三】
《侠义公安小说史》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侠义,说“《水浒传》是一部歌颂侠客义士的史诗”,其侠义多表现为水浒英雄(如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等)的个体行为。
8.从括号中给出的《水浒》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其行为所体现的武侠精神。(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5题。(23分)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