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100字。
广东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高二级模块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卷 模块基础测查(100分)
一、古诗文阅读(26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或(2),(3)或(4),(5)或(6),(7)或(8),各选1题,共可选4题)(8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4)纵 ,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 , 。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3题。(9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词也是这样。上面这首词,其“诗眼”是 ,其“诗骨”是 。(4分)
3.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唐后之作及子瞻、少游、稼轩数人而已。”试就本词某一句子,从表达技巧及揭示主题方面作一简要赏析。(5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5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贾谊《过秦论》)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泚固致大陵三百匹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处贱,无以拒也 会盟而谋弱秦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译文: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文学阅读(16分)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凌仕江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共度,以免亵渎了天天天蓝的纯洁和真诚。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
(选自《中华散文》)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6分)【 】【 】
A.本文构思考究,文采飞扬,以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了西藏神秘的自然景观。
B.一切景语皆情语。西藏的天是在远道而来的人的眼里才变得“如此的蓝”。
C.本文由小见大,字里行间潜藏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索。
D.初来西藏的人大脑缺氧,是对“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所致。
E.文章的结尾对天是否能永远蓝下去的淡淡隐忧,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焦虑。
F.文章在让读者领略西藏“天天天蓝”的同时,也让读者的心境回归自然。
7.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