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尾训练的实践探索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3 7:44: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740字。
记叙文结尾训练的实践探索- -
画龙点睛章显志     曲终余音犹绕梁
——记叙文结尾训练的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
  对初中学生作文实施有效的方法指导,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环节,也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话题。据有关资料以及教学第一线的反馈,初中学生作文行文粗糙,不会点题或点题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作文尤其是记叙文质量低下,这同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重篇数训练,轻方法指导”、“只问耕耘,不管收获”的时弊不无关系。
  本文从课堂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具体、典型的习作为例,介绍自己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点睛式结尾训练的实践和体会,以通过本文唤起同行对初中学生作文方法指导的重视。
  [关键词]
  点睛式    训练    方法    指导
  画龙点睛章显志     曲终余音犹绕梁
  ——记叙文结尾训练的实践探索
  富阳市鹿山中学    徐洪国
  古人写文章,倡导“虎头猪肚豹尾”。这“豹尾”喻指文章结尾要干脆利落、快速有力。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点睛式结尾是“豹                                                                                      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点睛式结尾是指在文章末尾的关键处,寥寥几笔,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反映出深刻的主题。这是一个以“盐卤”凝成“豆腐”的过程,它使一般化的文字材料发生“质”的突变,使平凡之文活化为神奇之笔。如何引导学生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的点睛,如何使点睛贴切、自然,与叙事融为一体?本文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悟性”
  所谓悟性,即一种感受,是准确、深刻认识事物的能力 ,面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感觉和知觉,统称感知或感知觉。虽然人人都有感知,但不会写文章的与会写文章的人其能力是不同的。如普通人见到柳树还是柳树,而唐代诗人贺知章却创造出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神思妙语。这是点睛之笔,更是诗人超脱于现实的一种感受,一种独特的悟性。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有的也曾尝试着在结尾运用点睛之笔,点明题旨,但往往事与愿违,不是就事论事,点题不深刻,就是所发议论不针对上文的记叙,无的放矢。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我的同桌》,内容是因同桌“土里土气”我看不起她,还在桌上刻以“克什米尔线”为界,有一次还当面羞辱过她。可是,有一天外出秋游,天不作美,忽然大雨倾盆,我因没雨具独自在一棵大树下张望。这时,一把雨伞悄悄向“我”移来,抬头一看,竟是她。以上是全文的故事经过,是“画龙”的过程。
  作者在结尾这样“点睛”:“我和同桌分别已好多年了,但每每想起、忆起同桌真令我难忘!”
  修改后,第二稿的结尾是“我和同桌分别好久了,但是,她正直倔强的品质让我难忘。”
  再次修改,第三稿的结尾是“时光荏苒,我和同桌已分别好多年了,但是她的宽容、善良一直在鞭打着我自私、狭隘的灵魂,她的真挚、豁达永远告诫我如何做人。”
  以上三种结尾,第一稿只是就事论事,简单重复上文的记叙内容,没能使主题深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