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心理资源”,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2/15 18:5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并非像管道一样,把知识从一头传送到另一头,而应该是一种交流,特殊的交流。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与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过程。<br>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如何使教学过程“动”起来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br>
1、学生:“爱屋及乌”心理——教师:以情育人<br>
心理学测试证明:愉快而平稳的情感,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在此条件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更佳。而且,学生对某位老师越尊敬,越喜欢,对那位老师所教学科就越有兴趣,该科成绩也越好。这是“交往性学习动机”的结果。事实上,教师和蔼可亲、爱学生,学生也会“亲其道,乐其学”。<br>
2、学生:模仿性心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br>
学生都有爱模仿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模仿性尤其表现在对教师动作技能的模仿上,如教师身体语言、板书设计,甚至教师的情感道德品行等。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留意自己的外在举止。教师学识涵养高,课讲得好,学生就听得有味、入神。<br>
3、学生:好胜心理——教师:多提供竞争机会<br>
追求周围人对自己的尊敬,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学习动机中的“威信性动机”。这种好胜心理的驱使可令人好学上进,好胜心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鼓舞人再接再厉。当然,引导不好可成其为虚荣心;诱导利用得好于学习极为有利。有些课文我们就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说明课上要分组比赛,每个同学都代表小组参与。在这涉及“面子”的情况下,谁不争一口气?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举行课间竞赛,是减轻学生疲劳,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