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
比较阅读与模仿创新
福建福安二中课题组
早在汉魏时期,曹丕就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了文章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可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写作,认为无材可取、无法可依。我们认真反思,不难发现读写关系的断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教学体系往往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滞塞了读写的渗透融合。学生往往趋读畏写,重读轻写。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从写作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就会收到迥然不同的效果。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就是适当的模仿和不断的实践。”阅读积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以为新教材《读本》的设计为我们这一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我们可以利用《读本》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延伸比较阅读,在比较中确立写作思想,而后进行模仿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作品。让学生做到:始于学步,终于创新。
一.比较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这样既可以更容易看到作品的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又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还可以为模仿写作提供更多的借鉴角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一)题材比较:
同一情感素材,不同作家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写出来的作品会在选材、立意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
如同样是表现乡情、乡愁的题材,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读本》第三册中郭保林的《我寄情思与明月》与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两篇文章都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物象,分别以“明月”、“榕树”为经,以故乡情结为纬,编织了一张沉甸甸的乡情乡思之网。在结构上,两文都是以乡情乡思为线索,首尾呼应。
但在选材上,两文则不尽相同:《我寄情思与明月》一文,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以中秋之月起笔,再以故乡的中秋之月收笔,其间又贯之以故乡不同季节的明月之美,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五月的月儿“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妩媚的少女”,“我们”在月光下享受母爱的温馨、孩提的童趣、还有“扫荡”瓜棚的快意和甜蜜;七月金黄的明月则让“我”读懂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