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字)
高中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摭谈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 张庆军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们一提起诗,总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那么,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1, 后来,加拿大籍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确实,一部诗歌史,多少“生命”篇,中国古典诗歌表现的常常是在生命里遭遇到的事物引起心灵的感动,即所谓生命意识,许多诗人写诗都是因为由于“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对社会、家庭、世道、人心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或强烈的感情。甚至有学者认为“生命意识与故园意识,是古典诗歌中两种最基本的精神” 2。中国古诗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如羁旅行役、情爱怀春、遭际遇合、生离死别 、咏史怀古……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仅摭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诗文篇目中诗人先哲们的伤时感怀意识,愿以一孔,窥其全貌,就教于方家。
这种生命意识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诗人先哲们对个体渺小、人生苦短的嗟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逝水、悲秋、惜春、落花、明月、牛山、北邙等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古人的这种生命意识。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中国的诗人先哲们是敏感的,秋风黄叶,每兴红颜凋衰之叹;流水逝川,屡起人生有限之思。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生治学、从政、授徒、著述,其生命力得到了高度的张扬,但他在面对滔滔江水时,却发出了沉重的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在后来者的心灵中,不断引发深沉的回响:一生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其《短歌行》中开头四句道出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悲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豪放飘逸如诗仙李白也不禁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脁楼饯别校叔书云》);甚至连杜甫也预感到人生的结局亦不过是“卧龙跃马终黄土”(《阁夜》)。人生是那么短暂,它总处于时间的无尽头的流程之中,使人成为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瞬时的有限的存在物。因此,人都“留恋光景惜朱颜”,对往昔的历程中特别重要的人事总是刻骨铭心,藏在记忆的深处并时时唤醒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