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课本剧的反思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语文,可要让谁谈一下学习语文的经验,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读过中学的人可能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给我们描述了他少年的读书生活:小小年纪,先是拜孔子像,又拜先生。先生虽然很方正、很博学,但只是知道让孩子们读书、背书、描红、练字,自己也陶醉于读书,乐此不疲。以至于学生们学无兴趣,趁先生不注意去寻个蝉蜕,偷偷地描幅绣像,便是莫大的享受了。 而今的孩子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环境里,可学习语文就如迅哥儿在百草园那么舒服吗 ? 回答是否定的。有专家给现在的语文教学总结了四大缺点——“少、慢、差、费”,学了 3000 多课时的母语,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br>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令人耳目一新。用专家的话说,“它科学地阐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目标体系,提出了教材建设、听说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用新的标准去规范和引导语文教育行为?怎样把那些先进的理念、崭新的思路转化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行动?<br>
<br>
以演课本剧为突破口,对教学的某些环节的细节问题作一些改变,并试图找出一些在教学上所谓的更好的模式,并以此作为我自我满足的资本。期末临近,一切都要结束,而我在教学上的突出点却乏善可陈,唯以此微不足道的小把戏,点缀一下本学期的碌碌无为。<br>
<br>
<br>
存在即是合理<br>
记得笛卡儿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传统教育,经受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可以说,这种教育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因为它非常符合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br>
但是,情随境迁,在当今如此开放的社会,西方的文化以及一些教育理念已经冲破了几千年历史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围墙。周围的环境日新月异,知识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变……一切的一切,让缺乏应变能力的人无所适从,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寓言故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