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br>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化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br>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br>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br>
4、小结现代诗歌的特点及有关常识。<br>
二、重点难点分析<br>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想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br>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br>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br>
4、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遵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赞美》一诗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br>
5、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br>
6、诗中广泛运用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br>
三、课型<br>
自读课<br>
四、课时安排<br>
一课时<br>
五、教学步骤<br>
1、要求学生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br>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诗歌。诗作具有深厚凝重的特点,在外国诗歌翻译方面也有较大成绩。<br>
2、听读、朗读、默读全诗,扫清文字障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