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br>
(一)认真品读全文(包括课外读本节选的三部分):1课时<br>
要求:对文章作整体感悟。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划下来,或是用笔作批注评点。<br>
(二)阅读鉴赏第一部分:结合后面的内容以以下问题探讨形式分析品读。<br>
――哦,古园,我的古园!<br>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 <br>
提示: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br>
2、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br>
提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br>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br>
提示: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br>
4、 作者从小说中引来的那些对古园的描写,突出了古园什么特点?<br>
提示:荒芜,但并不衰败<br>
5、 这部分看似写园子,其实也写了人(作者),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br>
提示:我为了逃避来到这里,我细细地看着这些小生灵,看着一草一木,我孤独寂寥,没有方向。可是我的心仍在感受,那些生命的涌动,生命的痕迹,仍那么真实地撞击着我细腻而善感的心灵!<br>
6、 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br>
提示:生、死、怎样活着,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无奈的答案,而怎样活着,怎样为毫无方向的自己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则是作者长时间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正是有这种思考,才有园子里的一切给他的触动与启迪。这是后文要表现的重点<br>
7、 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br>
提示: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br>
(三)阅读品味第二部分:<br>
——母亲啊,我终于懂你!<br>
1、 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br>
提示: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br>
2、 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br>
提示: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br>
3、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br>
提示: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br>
4、 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br>
提示: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