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教案
上海市同济中学戴晓艳
教学目的:
1、品味人格化物象腊梅的多重人格精神及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作对结构文章、组织行文的好处。
教学重点:
1、品味人格化物象腊梅的多重人格精神;
2、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的写作对结构文章、组织行文的好处。
教学难点:
运用现代化社会价值取向关照腊梅的新人格精神。
认识称谓转换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腊梅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风物之一,也是中国作家笔下常常出现的
物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黄昏独自愁,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花纯洁、清高、孤傲等人格魅力,赞美梅所凝聚的人格寄托。然而,许多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写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描写的面宽了很多,它用了很多现代意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2、 朗读全文,谈谈整体感知。
文章辞采华丽,对腊梅进行了讴歌,最喜欢7、8、9、10、11、12节。
写了腊梅独特的“风骨和气节”:
坚忍、顽强,在痛苦中创造美;有牺牲精神,奉献和给予;能耐得寂寞,开花也非为了献媚,而是为了展现风骨和气节。
(分析讨论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细细品味:如“北风”“冰雪”写出梅之所处时令
之“寒”;“空旷寂寥”、“无数生命”“躲避”写出梅之所处环境之“孤”;“呼啸肆虐”、“封
冻”“一切”写出梅之所遇考验之“苦”。“寒冷”、“孤寂”、“凄苦”的处境更能烘托出腊梅
的坚忍、顽强的“风骨和气节”,高洁、幽香的品格。)
3、 第7、8、9、10、11、12节是最容易吸引眼球的,这几段运用了铺陈。什么是铺陈?铺陈是运用浓墨重彩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例如“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一段”,用两个“当”、三个“一任”这些比较整齐的语句来表现腊梅所面对的环境的严酷,腊梅岿然不动、恬然自安的气度,由此揭示腊梅举止所蕴含的一个道理: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舒殊死的拼搏。文章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给予了新的、具有先导社会价值取向的解读。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4、 这与士大夫的赞美有什么意义上的不同?士大夫式的赞美是肤浅的。对腊梅人格意义的真正理解,是在生命过程中既接受腊梅的欢乐,也承受其痛苦;既坦承腊梅的热情,也表现其孤高;既忍受被人淡忘,也习惯被人注目等。然而这种种也正是更为崇高的悲剧美,是之前学生们不常看到的。
5、 请大家分析一下作者在咏梅、赞梅时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采取虚拟
从标题用“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引出全文虚拟情景,第7小节又以“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句式虚设一个文学情景,与标题呼应。全文以虚拟的方式组织思路、表达主旨、展开对腊梅生命过程的描述。由于是虚拟的语气和情景,表达上显得委婉而富有思辩意味。
②转换称谓(对话模式,翻译方式)
“你”在文中有不同的指代对象:以7、8两小节为例,如“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中“你”指代“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你却应该清醒着”、“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中的“你”指代“腊梅”;“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中的“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