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例谈第一册教材与高考的对接点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
高三前期要重视复习课本,既要对旧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又要在教材中找准高考考题的生长点,找出教材与考题的接榫点。这样复习,才能事半而功倍。结合考纲,我们为第一册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些对接点。
一、以“形象”“语言”为媒介,接通现代新诗与高考古诗词鉴赏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高考命题的宠儿。虽然近年新诗不再单独设题,但是,新诗在句式仿写中却时有出现,少数考生作文也因为采用新诗而大占便宜。因此,高考并不拒绝新诗。
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语言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特质是相同的,我们主张从新诗中寻觅古诗词的踪影,复习新诗,借以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一,把握新诗形象中寄托的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把握准了,感情基调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诗歌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形象,一类是自然物象。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全诗以写自然风物为主,但是,读这样的诗,我们依然能看到诗人高大的自我形象──独立于寒秋之中,面对苍茫大地,发出“谁主沉浮”深沉慨叹,表现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诗中的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这些自然物象一旦入诗,就浸润着诗人浓浓的主观情思。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用了“云彩”、“金柳”、“柔波”、“水草”等物象,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康桥依恋难舍的情感。郑愁予的《错误》,选用“莲花”、“柳絮”、“东风”等传统意象,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品味新诗的语言并分析技巧。
对诗词语言的考查是高考命题重要的着眼点。2003年高考就考查了“诗眼”。现代新诗中也有“诗眼”值得我们去玩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个关键字眼“幸福”,我们可以牵一词而动全诗:海子追求的幸福包括哪些内容?海子的幸福观有怎样的特征?海子把幸福送给哪些人?海子自己是否获得了幸福?阅读现代新诗,要习惯由“诗眼”进入“诗心”。
现代新诗中的表现技巧也是承传前人而来。比如象征手法,闻一多笔下的“死水”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致橡树》中的对比衬托,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来对传统的爱情一一否定,从对比中突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真正的“爱情”。再如《错误》中的用典,《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比喻,《致大海》中丰富的想象,都是古诗词鉴赏中常常涉及的内容。
用现代新诗与古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