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我的回顾》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16 17:29: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11500字。

《我的回顾》(爱因斯坦)综合分析

何国跻

(一) 综合介绍

1、 关于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乌尔姆,父母都是犹太人。1940年加入美国籍,以后一直在普林斯顿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直至1955年4月18日逝世。他的一生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其最卓绝的成就是他突破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1922年11月,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 关于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传。自传作者一个可能的优势是它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特别是更清楚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内心冲突的经历。因此,他更期望自己来完成生命历史的纪录。而科学家在书写自传时面临着一系列比其他人更多的困境,例如,写惯了科学论文的文笔如何转换成自传的散文般的文笔,如何向学术之外的人介绍他的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是写一本以自己的科学思想的形成为主的科学自传还是以自己人生经历为主的生活自传,如何在自传中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等等。
爱因斯坦在67岁的时候,应一位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自述》。课文即选自这篇《自述》。爱因斯坦把自述当成讣告来写,开篇语就是“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的那样的东西。”与那些写作自己一生的科学之外的事件的自传不同,爱因斯坦几乎只谈到自己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的基本动力在于好奇心,在这篇自述中多次使用“惊奇”一词。惊奇是人的经验与现实中固定的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思维活动。
  课文编者删除了《自述》原文中一些表达作者对物理学与哲学观点的段落。这样使得文章传“记”特色更加鲜明,更利于同学们学习与理解。
课文虽然基本按照人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来记叙,但文章主要是以自己思想成长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作者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记叙了自己从宗教天堂走向科学天堂的过程,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思想与世界观的转折。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强烈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强调了培养发展自由思想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 关于写作特色
本文情感真切质朴,平易而动人,表现了对科学的满腔热情。例如,当文章回忆起12岁时一本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小书对自己的影响的时候,这样写道:“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神圣”二字表达了作者对科学何等强烈的崇敬之情?并且,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