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卷解析)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8/4 17:5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13000字。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逐题详解
            语文试题
(重庆市  鱼洞中学    彭存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暂且  砧板  颤栗  明修栈道  技艺精湛
B.与会  峪口  熨帖  瑕不掩瑜  钟灵毓秀
C.陌路  蓦然  病殁  拐弯抹角  没齿不忘
D.强劲  根茎  颈椎  大相径庭  不胫而走
【答案:C】
解析:C项均读作“m6”;A项中“暂”读“zàn”,“砧”读“zhên”,后三个都读“zhàn”;B项中“瑜”读“Yú”,其余都读“yù;D项中“茎”读“jīnɡ”,“颈”读“jǐng”,其余都读“jì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飘摇  妨碍  沧海一粟  察颜观色
B.贸然  蔓延  水泄不通  备尝艰辛
C.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乔装打扮
D.涵概  毛躁  投机倒把  贻笑大方
【答案:B】
解析:A项“察颜观色”中“颜”应为“言”,C项“幅射“中“幅”应为“辐”,D项“涵概”中“概”应为“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答案:A】
解析:(1)句抓住句中“放达”的情怀,应选“老夫聊发少年狂“,“暮霭沉沉楚天阔”表达的是一种分别的伤感,是婉约派的代表诗句。(2)句中“抑制”是压下去,“克制”是用强力控制。(3)句中“竟”表示出乎意料,语气更强,“更”有递进的意味;“却”只表示转折,“也”过于平淡,不符合句中“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一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c项“晚上来的”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后上山来、迟上山来”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不是白天来,而是‘晚上’上山来”的意思;D项主宾不搭配,“幸福是……评价”不搭配,删去“和评价”。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5.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答案:C】
解析:C项在原文第二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文中的“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一句可作答。
6.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答案:D】
解析:D项在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