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60字。
神奇的极光质疑
曹 冲
古老的神话传说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①,夜来临了②。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③,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④。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⑤,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其时,环的亮度急剧增强⑥,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⑦,映亮了整个原野。四下里万物都清晰分明,形影可见,一切都成为活生生的了⑧。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
①“公元××年”是表示年份的序数词,如“公元154年”“公元2001年”表示公元纪年的第154年和第2001年;同样,“公元前15年”表示公元纪年前的第15年。数词中的序数词不同于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基数词可用概数表示,序数词不能用概数表示,比如我们可以说“这次考试,成绩排在某某同学前的有一百多名”,但不能说“这次考试,某某同学成绩排在第一百多名”;可以说“九百多年前”,不能说“公元一千多年”。因此,这句中“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说法是不规范的,倒不如就说“相传四千多年前的一天”。
②“夜来临了”并不是此处的表意重心,没必要用句号,而且,“夜来临了”与下面一句意思重复,应该删去。下句“随着”多余,可将“夕阳西沉”直接前面的“一天”之后。
③“黑色的翅膀”喻体不当,与下面的谓语中心“掩盖”不谐调。喻体固然要新颖,但首先要恰当。一般意义上,翅膀张开的功能是拍扇,是飞翔,而不是掩盖。
④句中“所有的一切”包括不包括“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情理上讲,应该是包括的。如果包括,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以及”就不能用了。
⑤“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这句的前后都是从附宝在大地上观察的角度写的,而这句是从天上群星的角度写的,插在这里上下文不连贯。可以删去,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⑥这一句陈述对象是环的亮度,而下文“宛如……,向大地……”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光环,承前省略则变成是环的亮度,不合情理。这一句可改为“光环亮度急剧增强”。
⑦“皓月悬挂当空”可以简为“皓月当空”。 淡银色的光华?银色即白色,淡银色为何色?白色也有浓淡之分?
⑧“活生生的”是指实际生活中的,鲜活的,或艺术形象如同实际生活中的;它相对于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万物清晰分明,形影可见”就“成为活生生的”,那么,不分明不可见时是什么呢?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触龙。关于触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触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①,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②。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在我国所能见到的当然是北极光③。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④,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