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字)
平等对话式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南宁市二十一中:周老强
一、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马丁•布贝尔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克林伯格说过:“教学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可见,“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乾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色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的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保持了必要的权威,而又不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作“教唆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当“留声唱片”,对一群不认识的现象广播,不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火花。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由于打破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倡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生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怎样平等对话?
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认可“对话”;教学必须走进“对话”。
教师认可“对话”意味着真正认识“对话”。何谓“对话”?在巴赫金看来,“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人现实地存在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人的存在本质就是“我与他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每时每刻都在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着,并渗透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生活的种种环节之中,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在克林伯格看来,所有的教学之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在我看来,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精神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教学对话是对教学独白的“革命”。教学独白是一元的、凝固的和排他的,它以为自己最正确、最权威,不同别人对话,不承认第二种声音、不容纳第二种意见。教学对话则是多元的、相对的和争辩的,它承认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的存在,它认为思想不是绝对的、教条的,而是在对话中形成、发展、衍生的。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