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4000字,含作文思路导写。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羚羊 邻居 可怜 孤苦伶仃 B.质问 桎梏 幼稚 炙手可热
C.喉咙 宠罩 垄断 得陇望蜀 D.楼盘 搂抱 头颅 光怪陆离
答案:B(A中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C中加点字分别读lng,lng,lng,lng;D中加点字分别读lóu,lǒu,lú,lùB中加点字均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边陲 船仓 放空炮 高朋满座 无心插柳柳成阴 B.沟通 赋与 唱双簧 有恃无恐 有缘千里来相会
C.稼穑 皇历 跑龙套 记忆尤新 壶里没酒难留客 D.通缉 砂糖 碰钉子 披星戴月 有一利必有一弊
答案:D(A“船仓”应为“船舱”;B“赋与”应为“赋予”;C“记忆尤新”应为“记忆尤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 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学生寝室进行考评。
②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 、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③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确定 前仆后继 只有/才 B.决定 前仆后继 只要/就
C.确定 前赴后继 只有/才 D.决定 前赴后继 只要/就
答案:A(“确定”是明确肯定下来,“决定”是对如何行动拿定主意;“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也紧跟上去;“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B.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杏刚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C.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答案:C(A“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B“养虎遗患”对象指敌人或坏人;C“便宜从事”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D“诚惶诚恐”形容极端小心以至恐惧不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足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大李慌忙站起身说:“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D.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答案:C(A去掉“忍受”;B“一腔热血”后应加“的人”;D“哭泣”应改为“哭诉”。)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B.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C.“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答案:B(A“烦恼”“苦闷”之间应用顿号;C“先凿哪面墙呀”后应用问号;D去掉省略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