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全科试题(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全科试题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数学(文)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理综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数学(理)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文综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英语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八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
王晨瑶
①毫无疑问,新闻首先得是“新”的。在大多数语言中,新闻一词都有“新”(new)这样的基础性词义。新闻如何才能是“新”的?现代新闻业对此的回答是:时间轴上的新近是新闻之所以“新”的首要考量,离“现在”越近,就越“新”。陆定一所作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精准地概括了现代新闻在知识形态上的本质特征,即新闻是在时间上关于现在的事实性知识。
②以时间性的“新近”作为新闻之为“新”的标准,看上去天经地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在知识形态上对“新”的界定是建构的产物。为了向受众稳定地提供新闻产品,新闻界不得不以对线性时间的恪守来彰显“新”,即便有些事件在社会层面没有什么“新意”,但它是“新近”发生的,也就具有了成为新闻的合法性。正如研究者Terhi Rantanen所说,“很有可能,事件有时是‘旧’的,但是出版商和叙述行为使得它‘新’了,成了新闻”。新闻在时间上的紧迫性不仅塑造了现代新闻的文本形式,而且塑造了现代新闻业和新闻从业者的一些结构性特征。
③现代新闻在知识形态上与线性时间赛跑的特征,有可能在未来发生结构性的转变。未来新闻中的时间将超越单一的线性时间标准,变成非线性时间。首先,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可以轻松满足线性时间的要求。在“直播”技术普及之后,新闻报道与事件在时间上同步已经不再是梦想。仅以时间性为“新”,不能满足未来新闻的需要。其次,受众的接受行为不再受制于线性时间。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从河流变成了海洋。网络永远都“开着”,用户不再需要跟随广播或电视的播出时间或日报的发行时间,他们可以从任何时间开始阅读网络上的新闻。新闻变得没有时间性了,因为它适用于所有的时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网络的海量空间和超文本链接,赋予了新闻超越线性时间的可能。比如一起新近发生的校园投毒案可能会勾连起二十年前发生的另一起投毒案,并使后者成为新闻。网络的非线性在于它更容易打捞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更容易穿越时间并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形成互文关系,这就使得未来新闻有能力把不同时间的事实性知识“结构”成新闻,以满足当下社会对真相的需要。
④当然,传统新闻并没有完全忽略这一点,但正如前所说,在与线性时间的赛跑中,很多新闻最终成了有头无尾的“断头新闻”。新闻业不断产生热点,但对社会关于这一时代的事实性知识的需求反倒无法很好地满足,而超越了线性时间的未来新闻,在这一领域会有更大的作为。
(选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子意义与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版商和叙述行为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把陈年旧事当作新闻再次报道出来。
B.出版商出于商业考虑,叙述行为调整,都可能使社会意义不大的事件成为新闻。
C.本句紧承前句,论证现代新闻追求新闻发生时间的“新”,有时会忽略新闻的意义。
D.本句照应开头,论证现代新闻坚守时间性原则,更注重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2.下列对未来新闻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来新闻超越了对线性时间的追逐,能更从容地提供时代所需要的事实性知识。
B.二十年前发生的投毒案同样能成为新闻,使得未来新闻可不受制于事件的“突发”。
C.由于线性时间不再制约受众的接受行为,未来新闻适用于受众的所有的时间。
D.网络的海量空间和超文本链接,使未来新闻能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结构成新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新闻讲究时效性,首要特征是“新”,时间轴上的新近是评价现代新闻质量的首要标准。
B.现代新闻在知识形态上是受到线性时间严格制约的事实性知识,它要恪守线性时间以彰显“新”。
C.新闻在时间上的紧迫性和现代新闻的文本形式塑造了现代新闻业和新闻从业者的一些结构性特征。
D.传统新闻忽略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的关系,只一味跟随时间追踪热点,使得新闻缺乏连续性。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自陛下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服。今者招致突厥,虽入提封①,臣愚稍觉劳费,未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