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9小题,约11670字。
2014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l )忽反顾以游目兮, 。 (屈原《离骚》)
( 2 )其问旦暮闻何物? 。 (白居易《琵琶行》)
( 3 ) ,静躁不同。 (王羲之《兰亭集序》)
( 4)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帅说》)
( 5 ) ,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 6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一5 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①,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②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③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 ① 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② 幕:施加恶行,欺侮,③ 毒:怨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伤:妨害
B.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 詈:怨恨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分开
C.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俦:类、同类
3.以下齐组句子中,都属于“舆者”不愿意去大龙揪瀑布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舆者同声以险远辞。②故蹊径可寻者希。
③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
④此中皆毒蛇鲤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失。⑥彼白解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本文重在一个“寻”字,首先是按图记去寻,其次向众僧寻问,再次让鲍甥去探寻,后乘舆往寻,又改由老僧引路步行前寻,费尽周折,终于得见瀑布。
B.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C.众僧认为,之所以没有路通往那些名胜古迹,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D.文章结尾缘事说理,由“半大龙锹瀑布’,一事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从而扩大其社会意义。
5.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3分)
( 2)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3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 分)
【中吕】山坡羊•燕城①述怀
刘时中
云山有意,轩裳②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得,他命里;失,咱命里。
【注】 ①燕城: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曾于此地建造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贤士。不久,果然召来了乐毅诸贤人,昭王礼贤下士,国势骤盛。②轩裳:即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此处指有高位之人。
( l)该曲最后一句“得,他命里:失,咱命里”是运用何种手法来表达作者寸拟感?请简要赏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