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大要点,约22000字。
高中语文第二册复习指导
第一单元要点回顾
第二单元要点回顾
第三单元要点回顾
第四单元要点回顾
第五单元要点回顾
第六单元要点回顾
第二册典型考点例题
一.第一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祝福》
1.重点
(1)认识造成祥林嫂惨剧的社会环境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发生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上,唤作“鲁镇”,鲁镇便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
时代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了,但是长期停滞不前的农村封建社会依然“没有什么大改变”,祥林嫂之所以不幸,一言以蔽之,在于空虚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性。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权利,连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人们听样林嫂悲惨的故事,只是为“咀嚼鉴赏她的悲哀,求得自己精神满足”。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祭祀不准她沾手,而封建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遭受残酷的精神折磨。从文中还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各种社会事业极端落后,人们的生命财产无法保障。
(2)肖像描写赏析
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作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表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再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及至她向我发问时,哪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和恐怖。
二.第二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拿来主义》
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对《拿来主义》中比喻的理解。
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继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于的态度来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巧妙贴切,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比喻运用得所以巧妙,不仅由于整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孱头”“昏蛋”“废物”自不必说,“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益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害、也有某些益处的部分;“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害部分。比喻手法运用的结果大大增强了杂文的形象性。
3.课文最后一段是总结性文字。理解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然后从上下文找出下列加黑词语的相关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深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第三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1.分析课文说明顺序,明确课文的说明重点,分清主次。
《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2.这篇科技小品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本文引用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达十余次,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情趣,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
3.课文中运用引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物种起源>导言》
1.筛选主要观点。
①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③确信自然选择的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2.筛选关键词句。本文是一篇科学论著,它的语言准确、严密,很有表现力。如:
①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
四.第四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明确] ①课文从语言这一艺术手段方面,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性途径;②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③课文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意。
文章中每一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先举例再讲道理,容易看出来;有的道理与实例融合在一起,不易看出来,这就需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思考。
例如“推敲”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呢?这个例子前后虽然也讲一言半语,但是没详加阐述。细读这一段,抓住“意境” “境界”两个关键词语,根据作者对实例的分析就可以概括出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同的字眼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境界,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二)《读<伊索寓言>》
1.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贯穿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
2.质疑探究例说。
例如:“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
五.第五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过秦论》
1.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余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贬谪中,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过了几年,因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文帝“安民”。给百姓以喘息的机会,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2.本课标题要搞清楚。过秦,指责秦的过失。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篇指责秦过失的政论文。作者希望汉文帝以此为鉴,改革政治,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3.本课比较难懂,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词的不同特点。
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洁、爱、余烈、弱”等词语的意思,注意“亡、遗、度、挈、笞”等字的读者,注意辨析“挈、笞、瓮、牖、枢”等几个字的字形。
归纳“制、亡、利、固”等词的不同义项。
(二)《鸿门宴》
1.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南北。元封之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曾进行历法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于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刘、项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后,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人关,便为关中正b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并屯兵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2.“鸿门宴”是在鸿门设宴,以这场宴会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因为这场宴会杀机四伏,现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学习本文,要注意
六.第六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一)《师说》
1.诵读要领
(1)第一段解说要点:
①全段用总提分承方式:前两句总提,托古言事,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贝解;中间两句承“解惑”,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后三句承“传道”,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标准上,推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②长句解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此句直承“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对从师加以肯定,而且本句又为结句蓄势。读本句用反问语气,读后应稍作停顿。
(2)第二段解说要点:
①作者在本段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写法是连用了三组对比: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比,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比结果(“益圣”和“益愚”);择师教子和自身的“耻学”相对比,弃传道之师而从童蒙之师,“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相对比,揭示出了他们“耻学于师”的根源。诵读本段在抓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个总提句的基础上,注意“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这条线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用的是交错句法,并且含有倒装成分,目的是使长句化短句,行文有波澜。如改为“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就显得平淡了。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是作者
七.第二册典型考点例题
[返回]
考点例析(一)
[考点]鉴赏评价
[例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像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首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汉代从西城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竞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注:斥堠:睁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