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3730字。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知识。
2、 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3、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 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预 习 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预习案
一、孟子名句默写。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读准字音。
弃甲曳(yè )兵 数罟(cù)(gǔ) 洿池(w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