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2950字。分层设计,很实用。
寡人之于国也
编制人:汪春华 审核: 审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疏通文句,积累文中“凶”“衣”“丧”“谨”“王”“罪”“之”“于”“以”“或…或…”“…直…耳”“是何异于…”等重点字、词、句式。
2.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3.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课文;标注出重点的字词及疑问。
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3.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认真答题;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4.限时45分钟。
【教材助读】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诱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3、孟子的仁政思想
①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②邦国的主权在民。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
③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