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全科试题(5科5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全科试题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word版).doc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理综试题(word版).doc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文综试题(word版).doc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英语试题(word版).doc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韵” 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到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韵”,这是由“韵”
的最初含义经过人的“通感”蔓延生发的。 B.人的神情、气派上所体现的“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地表现,并且这种神情气派上的和
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 C.“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进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
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D.对“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也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
的文明进步。 2.下列对“韵”的核心问题—— “和谐”的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韵”最初的含义是指声调的和谐,而声调是流动变化的,所以“韵”的和谐一定要结合生动这
个特征。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
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C.有“韵”才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境界的结合。 D.静态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
体现了“和谐”内在的生动性。 3.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正是因为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所以“韵”的含义才能由
声调的和谐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 B.“韵”是“有”“实”,“味”是“无”“虚”。“韵味”强调文艺作品要在生动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
味不尽的感受,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C.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而《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所
写的就是风流韵事,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 D.“韵”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创
造性成果,这一点是其它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