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要纠正写作中模仿的偏差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5/11 22:0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000字)
      众里寻它千百“度”
——要纠正写作中模仿的偏差
湖北省鄂州高中 曹婷
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是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来源和保障。因此,在任何形式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把加大阅读量和拓宽阅读面当成两件大事来抓。实践证明,这种“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写作中进行合理的模仿运用,使之为自己的文章服务。不是有句古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忽视了由此而衍生的一个不良现象——一些学生在广泛阅读之后,盲目地模仿阅读过的作品,产生模仿的偏差,影响了作文的表达效果。
写作中的模仿主要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模仿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或是借用这些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特殊事件,又或是借鉴这些作品中的观点、理论、情感,甚至沿用某些经典的句子、段落。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作者的思维,提高写作的质量。它的正面影响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有负面因素存在。这种“模仿”最大的负面因素恐怕就是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即俗话说的“度”的问题。没有把握好模仿的“度”,就会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
第一,掌握不好模仿的“度”,会造成文章思想内容衔接不紧密的缺漏。
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的一般创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假如在提出问题之后,依葫芦画瓢地运用某位名家的“名言名论”来分析问题,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来进行一番推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