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全科试题(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试题(5科6份,word版)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数学(文)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理综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数学(理)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文综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英语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版).doc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高考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精神
①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提到的温良,是一种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于同情心——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②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一一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③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加以说明。
④首先,我们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
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⑤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⑥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⑦以上有关中国人生活的几个简单的例子,是任何人,甚至是对中国人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观察到并认同和理解的。通过这些例子,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摘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删改)
1.与“心灵的生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心灵的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它能使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同情力量。
B.心灵的生活是一种于人性深处的心灵激情或人类之爱的情感生活。
C.心灵的生活不是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于同情的力量。
D.心灵纤细敏感使中国人的心灵生活不那么僵硬刻板,但缺乏精确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两段点明写作目的,作者认为,如果不为中国人的温良正名的话,就会被外国人误认为中国人在体质和道德上是温顺和懦弱的。
B.文章中间部分通过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说明中国人身上所具有温良的性格特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
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命九卿议行。十二月,廷玉疏言:“行经直隶,被水诸县已予赈,尚有积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