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秀洲区南汇中学 胡代勇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转变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和谐发展观。转变教师的角色,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合作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融合 引导 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探索的彷徨中,尽管在形式上反复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心任务却一直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达到升学的目的。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部分,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点缀品,相关活动的开展常常流于表面,从而严重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作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这些形式外,大量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杜威1902年就提出了“教材心理化”。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是儿童生长的自然源泉。违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他们的学习必定是一种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演绎,必定成为一件压抑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大量的学习材料就会像无数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海中,成为“妨碍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动机和兴趣,并养成漫不经心和因循拖延的习惯。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记住规定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就不能的大充分发展 ,并且还会“厌恶智力的运用”。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理论的学习,笔者逐渐认识到: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融入”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