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优劣之我见
作者:蔡亚玲
李白和杜甫在不同的领域把唐代诗歌发展到光辉的顶峰。宋朝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在唐朝由兴盛转向衰败时期。他是一个思想复杂的人物,儒家道家纵横家的思想兼而有之。
李白青年时代就有很大抱负:“愿为辅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并且广泛交游,为自已建立社会声誉,为实现政治抱负创造条件。他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谢安等古代政治家自比,想做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瞧不起腐儒按部就班的科举求仕,“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宗旨,想建立不平凡的业绩,然后功成身退”,隐居求仙。他也有“一生欲报主,百代欺荣亲”的忠孝思想,这一点并不比凡夫俗子超脱多少,只是比循规蹈矩的儒生狂傲自负一些而已。但在封建社会,这种狂放不羁已是非常难得了。李白被玄宗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欣喜若狂,自鸣得意之极,他没有想到理想与现实竞会发生很大的矛盾。本来想“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缓来相趋”。但实际上,清高傲岸的诗人与权贵是格格不入的。长安三年的供奉生活,使他看到唐王朝千疮百孔的弊病。诗人写出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的光辉诗篇。但因为政治上受压抑,他沉郁苦闷,真是“盖冠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写了《行路难》等诗篇抒发自已的思想情绪。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的感叹中离开了长安城。
李白第二次从政是“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幕府。在《永王东巡歌》中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颇有纵横家的豪情气派。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永王失败,诗人被流放。后虽获赦,但遭受的打击是沉重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写出一些暴露黑暗,同情人民生活的思想性较强的诗篇。
杜甫比之李白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对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