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断了你的思路
——新课程应怎样看待课堂学生插话
附城中学 张建林
在附城中学工作已快十年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许多同事都多多少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按着原定计划滔滔不绝的时候,忽然有同学将手举起来,问一些相干或不相干的问题,有些在大家看来甚至是奇思怪想。我们教师在处理这种现象也一般是采取看似合理的措施,如当场制止或假装没听见,甚至对插话的同学进行讽刺“你更会讲你来讲吧”。可以想像不仅我们学校如此,这种现象在整个国家都很普遍。最近又看到一个报道,上海东格致中学率先允许学生在教师上课时插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件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各大著名新闻媒体的关注。这一貌似平淡无奇,按教育理论的眼光看来极为平常并且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件事,为什么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课堂插话这个现象对教育来说提出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呢?细细想来,人们对课堂插话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现行教育模式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学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关注。
一、 对课堂插话问题师生的看法
老师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耐心解答,因为既然学生问了,就该立即回答,不然的话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对该学科失去兴趣;另一种就是断然制止,理由也是很充分:课堂插话打断了教师的思路,不能因一两个同学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授课进程。持后一种看法的占多数。记得在去年,我班就有科任教师将课堂插话作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提出来,让我告诉这些同学以后不许在老师讲课过程当中提问。
对此,学生又是如何看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有95%的同学在教师授课过程当中产生问题,其中有60%的同学想过当时举手提问,这当中只有30%的同学曾经当时举手问过。那么70%的人想问而没有问的理由是什么呢?原因几乎一致:怕影响老师上课的进程。但在问到这些问题最后的遭遇时,有近70%的同学回答不了了之。看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并且想立即得到解决,有的同学还给出了明确的理由:老师不一定会回答你,甚至可能会责备你,而且同学也会说你好出头。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是很吃惊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上课满堂灌,只知道往里面塞,却很少注意到听课者的心理,结果出了很多力,收效并不明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课堂插话看起来是个小事情,但由于普遍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师生看法不同的原因
先从教师的角度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儒家学说等的影响,从根本上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强调伦理规范,注重人伦观念,是其主要特点。这同样也反映在中小学课堂上。“言而不称师谓之背,教而不称师谓之畔(叛)。背畔(叛)之人,明君不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的这段话大概要说是中国师生关系的极好写照了。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极少能确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是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的。教师的权威不容轻视,教师的命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