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的合作教学
唐僧
浙江省海盐市第一中学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编写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走进新课程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今天,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实验伊始,有这样一个传闻,说一所学校有个教师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教学功底都很差,所以他在课堂上就什么都不敢说,不敢讲,一节课下来,很多时候是靠学生自学。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员来听课,结果当即拍板,这样的课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是一节好课。由此老师们惊呼,什么都不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玩笑背后也道出了中小学老师们面对新课程的一个普遍的困惑,实施新课程,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我该做什么?怎么做?这种困惑具体到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即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尤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使“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借用行政管理理论的一个术语,就是“无作为”。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倾向。
合作学习,组织与引导功能缺失
现象1:初二语文课《苏州园林》。老师为了贯彻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在导入新课之后设置了一个自拟“学习目标”的环节,但由于缺乏必要指导,学生在十几分钟之内列出的学习目标除了字词的学习之外,并没有抓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的还很含糊,比如“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之类的目标。因此,当老师进行下一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目标时,由于有的学生自主确定的目标不明晰,再加上教师缺乏操作层面的组织和引导,说是讨论,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把这个时间都用来做配套的“教学设计”上的练习了,讨论交流形同虚设,而且这种局面还直接影响到了下边的全班交流环节。由于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一个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学生的思维还定格在自己的目标上,注意力是分散的,老师又没能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积聚在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学生就只能是各唱各的调,各听各的音。
现象2:学生小组或同伴交流,或是眼睛与眼睛从不相对,只是直着眼睛轮流机械地背题式;或是不会倾听与分析,随意打断同伴发言,至使讨论成了无纪律的乱“呛呛”,老师虽在学生中间绕来绕去但熟视无睹。
现象3:全班交流,当学生的思考原地踏步抑或思维“跑题”的时候,教师仍一味去当“问”官,去做“听”众,跟着学生跑。
由此,我就在想,这样的课堂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了,可学生又从中收获了什么?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统摄”的,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