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飞翔--解析初中语文阅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真正的阅读是心灵激荡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只有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飞翔。<br>
【关键字】创新 阅读<br>
<br>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对现代教育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但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师每堂课大讲特讲句、段、篇、章,分析背景,分析主题,常常是一堂课讲完,学生围在你身边问,这堂课上完了吗?很显然,教师的分析,并未能达到学生的阅读期待。<br>
一、阅读,不可承受分析之重<br>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养成的重分析、轻体悟的现象不外乎有这样几点: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唯上、唯书和从众,久而久之“不为人先”便成了一些人的信条。还有听话教育的负面影响,似乎只有听老师和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其次,学校教育中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者把学生的大脑看作储存知识的仓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授,考试又仅是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考试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甚至产生了“实践恐惧症”。要改变这种局面,非一日之功,固然需要大声疾呼,但也要力戒浮躁,不要太功利,更不能急功近利,要认清现状,既要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又要进行踏实的实践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将阅读看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在理论上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一条教改之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