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578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应城一中导学案系列——高一语文必修3导学案 编撰:廖小丽 审定:邰先莉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3、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1、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2、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知识链接】
一、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谈话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故魏又叫梁,魏惠王又叫梁惠王。梁惠王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