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作文预测试题
- 资源简介:
约41220字。
2012届高考作文预测试题
1.【作文题干】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咬文嚼字》与“春晚”有着深厚的友谊,是央视的老朋友。《咬文嚼字》认真地研究过“春晚”字幕的制作程序,给央视提出了“调整字幕制作程序”“增加字幕制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文字水平”“设置专职文字审读岗位”等四条建议。在《咬文嚼字》的关注下,央视“春晚”的文字水平大幅度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央视对《咬文嚼字》的帮助也表示了感谢。今年,央视“春晚”在文字使用的态度上还是非常严谨的,但由于节目众多、时间紧迫等原因,差错还是未能幸免。比如:《爱的代驾》中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一千多年呢。”西施、貂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生卒年都不详,但大致推算二人相差700年左右,离“一千多年”远着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题理由】猜题理由以及写作思路:这则新材料作文紧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材料的内蕴是很丰富的,我们根据材料,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可以引申出“监督”“帮助”“严谨”等话题,从央视“春晚”的角度可以引申出“真诚”“虚心”“感激”等话题,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引申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精益求精”“尊重历史”等话题。
2.【作文题干】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读书开始时,需要一定的数量,但到了一定的境界,数量确实不重要了。一花一世界,悟少能得大。遥想古代哲人,看过的书远远不及我们多,却创造了我们永远无法追赶的智慧。这么一想,面对茫茫书海,心也宽了。
——余秋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题理由】这道题是一道发散性很强的作文题。所选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很有典型意义,包括了古今中外对读书的不同看法。所有学生都有话可写,有意可立,但要写得深刻,写得让人怦然心动,又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
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文化涵养,知识积累、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无论选材立意行文处处都能反应学生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够宿构或背诵几篇作文就能投机应付的。
这道作文题需要旁征博引,需要古今名人读书的佐证,也需要作者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与取舍,否则会使文章主题不集中,思路凌乱。
这些综合的特点构成了这一道独特的题目。
【构思点拨】这里选的四则材料都是名人关于读书的名句。首先要分析这几段名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则材料主要讲读书的作用,第二则材料主要讲读书要有选择,第三则主要讲读书要善于思考,第四则讲读书要联系实践。每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观点,这都是写作立意的依据。
清楚这四则材料的落脚点后,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去写。也可以把几则材料联系起来辩证去写。
在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式,也可以采用递进式(把每段材料做为一个观点,组成递进式结构也可以四平八稳拿到较高的分值)。
【参考立意】
(1)读书要注意方法。不仅要多读,更要有选择性的读。
(2)读书重在思考。
(3)读书重在实践。
(4)我们既要多读书,也要多实践。
(5)读书不是为了收获知识,而是为了陶冶性情。
(6)不要为了功利目的去读书。
(7)读书的本质在于明义(悟道、修身、力行)。
(8)不要把自己迷失在书海中。
附录部分关于读书的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无他也,惟思耳!(读书需要思考)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读书重要的是运用)
读书有很多种,有为了学习知识,有为了人生方向,也有就是闲来无事,一百个人读同一本书,可是得到的却是千差万别的收获。(读书目的不同,收获不同)
生活其实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这其中的哲理又是非书本所能获得的,人生多感悟,无书亦胜书!(生活实践比读书更重要)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需要广博)
【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7)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