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0 18:2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蔡晓娟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
一、 传统比较
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与西方的叙事性诗歌的发达相比,中国古代诗歌却一直以抒情诗为主,叙事性诗歌始终没有独立地发展起来,更不用说大范围地描述民族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的中长篇史诗了。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过史诗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西方民族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于做史诗的主角,而圣人则不然;中国诗偏重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归根结底,史诗在中国的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就抒情诗来说,西方抒情诗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比如萨福的《夜》:
“月已没,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
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中国的抒情诗始终强调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个人乃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命运与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传统诗人在抒发“小我”的情感时,又非常强调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