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蔡晓娟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
一、 传统比较
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与西方的叙事性诗歌的发达相比,中国古代诗歌却一直以抒情诗为主,叙事性诗歌始终没有独立地发展起来,更不用说大范围地描述民族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的中长篇史诗了。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过史诗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西方民族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于做史诗的主角,而圣人则不然;中国诗偏重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归根结底,史诗在中国的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就抒情诗来说,西方抒情诗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比如萨福的《夜》:
“月已没,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
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中国的抒情诗始终强调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个人乃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命运与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传统诗人在抒发“小我”的情感时,又非常强调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