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下学期广州市第113中学高三语文2月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泥淖 悼念 阔绰 掉以轻心 B.挟制 书箧 惬意 汗流浃背
C.竣工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D.拙劣 罢黜 茁壮 相形见绌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建设,有着强烈的班集体责任心、荣誉感。
B.这英雄倍出的时代,为每个青年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努力吧,朋友们!
C.消费者向消协反应,一些商家以打折为诱饵,设下陷井,坑害百姓,商家的这种做法将遗害无穷。
D.那面杏黄小旗插在鸽笼上,迎着即将下沉的太阳;可是它飘出来的还是一点一滴的古老。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不少市民纷纷致电咨询私人如何购买海岛,想像金庸笔下那个黄老邪过把岛主瘾。
B.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到2002年底,全中国已经有1.4亿人加人了社会保险,1亿人加入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00万人。
C.国务院发言人赵启正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诚实说明炸我驻南使馆的原因。
D.当地一位工人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粒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25学时。
C.你知道她来干什么吗,老王?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的情景。
二、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一8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