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程实施目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思考、学会创造。<br>
课程实施计划:分为激发兴趣、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创新创造四个阶段。<br>
<br>
参与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转变教改实验两年来,我个人收获颇多,感触良深。语文教学要想走出新路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变革是免不了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课程研究组的负责人王永教授认为“新课程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的和谐的学习过程”。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最先进的学习方式结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接触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交互作用的过程,赋予学习对象主体地位、内发的过程,最大的工作是引发孩子的内动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发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br>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br>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虽说是老调,但对于语文学习还有重提的必要。学生如果喜欢语文,觉得学习语文有信心,有趣味,他就会主动去求知,因而如何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求知,则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转变研究的主要问题。<br>
1、 唤醒“沉睡”的潜力,做学习的主人<br>
每个学生都希望受人肯定,受人表扬,这样他们才感觉到有尊严、有面子,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求知,积极努力学习的。当中有些学生碍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跟随别人学习,没有明确目标,也不知如何学习,这种学生被魏书生老师称为“学习的奴隶”。这种学生学习经常是三分钟热度,心血来潮时努力一阵,不久就冷却了。他们不同于那些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的同学。而这些人却是影响整体学习成果关键的一群。此时只有帮助他们,唤醒每个人的潜能,使集体中“学习的主人”越来越多,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他们信服你,就会认真的学习你这一科目。因此,与学生经常性的谈心、交朋友是常用的办法。另外,在教学中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设置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回答),让其在全体同学面前有面子,激发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br>
2、 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br>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使用,并不单是为了考试,明确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书法比赛、每日一事(学生没日早读轮流讲故事)、集锦录评比(摘抄)、成语联珠、演讲比赛、辩论会……内容不一而足,皆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学好语文,发展语文能力。<br>
语文活动中,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读书活动。现在的学生,接触面不再局限于书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从书本获得的知识却少得可怜,而且经常被影视所误导。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自己先捐出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名著几十册,要求学生也把自己收藏的课外书拿出来“资源共享”,班级订了《语文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语文园地》等报刊杂志,让学生自己先去阅读、淘金,紧接着是开展读书评报活动,即写读后感或推荐意见,评出的优秀作品则张贴在“创作之窗”里并表扬。这不仅为他们的集锦录提供了摘抄的对象,提高了阅读能力,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让他们体会到了创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语文的学习是厚积薄发型的,这种培养兴趣的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效果则是显著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