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嚼甘蔗——阅读题解题法浅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倒嚼甘蔗——阅读题解题法浅谈<br>
山东垦利一中 魏名宝 邮编:257500<br>
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成为高考必不可少的大餐,也成为高考复习指导中的难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在指导中多次使用倒嚼甘蔗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找准切入点,然后进入文章,从而整体的理解选文,更好地解答问题。<br>
倒嚼甘蔗法,就是先读文章后各个题目,特别是问题设置的最后一问题更应该注意,因为这个题目多数是对文意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修辞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分析和鉴赏,都是从整体上设置题肢的,对学生读懂文章是大有裨益的,是打开文章的金钥匙。这些题干和题肢就是出题者在选文时理解思路,寻找其中隐含信息设置问题的所在,因此,带着这些问题和信息去读文章,就会启迪你的思维。<br>
过去,有人反对这种阅读技巧,认为那样有些信息就会先入为主,影响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在做试题,文章后面就存在着问题等待你去回答,为什么非得先从头不知所云的看一遍,弄得精神疲惫。若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由于精神紧张,就会头脑发蒙,形成脑空白。其实,这个不理解的地方很可能正是出题者设题点,也是出题者在出题时半隐半显的信息处,我们何不去利用,而先把自己搞得昏头昏脑,晕头转向呢?<br>
例如2002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第15题和第22题:<br>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r>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r>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br>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br>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br>
【答案】D<br>
这道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br>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这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李广初显功名、李广设计脱险、李广廉洁自律、李广承担过错引刀自刭。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章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中均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这样,我们暂且把四个选项都看作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利用这四个选项提供的信息进行文章的阅读。即使D项是错误的,也就是应选的答案,它所拟题面“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出现的问题也只是在“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一点上与原文的表述“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不符,而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分析又是正确的,并且 “请刀笔之吏这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我们在做阅读题时完全可以把这四项看作都是正确的,来帮助做题。<br>
有的认为上面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可以忽略这一项当作正确的来看待,但是如果是让选择正确的项,而错误的项较多时怎么办呢?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下面就以2002年高考第22题为例来看一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