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解读《荷塘月色》: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br>
一.伦理的“自由”还是政治的自由<br>
朱自清先生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使鉴赏者、评论家“不平静”了几十年。<br>
在九十年代以前,有六种解读,其中四种说法都把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不宁静,直接和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表现孤独的苦闷彷徨,寻求在一个冷静的环境中解脱而又不能。<br>
九十年代以后,看法基本没有多大改变,只是论述的时候,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那里去》和《一封信》,还有朱自清夫人的回忆。旨在说明朱自清先生当时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可又不安心于超然,证据就是《一封信》中经常被人引用的这句话:“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br>
钱理群先生在1993年作了更为细致的阐释: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惧,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认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作为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