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 提高语文“效能”
——“杀鸡取卵”现象给予语文教学的反思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电话:07128273800 E-mail:xsp2008@msn.com一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杀鸡取卵”的故事:
一个农夫家里养了一只母鸡,它每天都能产下一枚金蛋,农夫家里也因此发了大财。
有一天,农夫躺在床上,心中突发奇想:“既然母鸡每天可以产下一枚金蛋,那它的肚子里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金蛋喽。对,我干脆把鸡杀了,从肚子里把所有的金蛋都取出来,省得天天都要等!”于是,他拿起一把刀将那只下金蛋的母鸡给杀了。
但是,剖开鸡腹之后,他发现它和普通的母鸡并没有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什么金蛋!农夫非常懊悔自己毁了自己的致富宝贝,但为时已晚。因为鸡之不存,何来金蛋呢?连最普通的鸡蛋也没有了!
由这个悲剧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又何尝没有像愚蠢的农夫那样以牺牲“鸡”的代价来提高“金蛋”产出的现象呢?比如:
现象1:“讲讲讲,教师的理想。”――我们语文教师常常是脱离语文的语言实际,单一的架空分析:讲时代背景、讲结构层次、讲中心内容、讲写作特点。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就这样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得只剩下几个条条框框――这有点儿像医学上的解剖――这样一阵折腾结果是:只见筋骨,不见血肉;只有概念,没有感悟。对于学生而言,打开书本也许能应付几下,关上书本却是一问三不知,这怎么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现象2:“问问问,课堂的命根。”――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漫无目标地问这问那,一问到底。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开始“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那么第一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似乎课文中有多少句话就可以问出多少个问题来。这样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问得烦琐零碎,以致淹没了主要问题,淡化了教学目标,导致学生茫然无知,昏头昏脑,不知所措,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现象3:“考考考,教学的法宝。”――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整节课做练习,做考卷。教师既不加以速拨,又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永无止境。这种不加选择,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的课堂练习者,实际上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吃亏不讨好的短视行为。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正如“杀鸡取卵”的农夫那样,因为他所看到的只是“母鸡”在每天所产下“金蛋”的数量(即“效率”),而忽视了“母鸡”每天能持续产下一定数量“金蛋”的能力(即“效能”),所以悲剧的发生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