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阅读的双向互动
朱典锴
背景资料之一: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创造力是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5。
背景资料之二:我一出国人员的孩子在美国某小学读至六年级,一次其师出一论文题目: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比较研究。其父大惊,旬余,该生竟然手捧一叠打印好的文稿交与其父,其父阅毕,愕然,大喜。
(一)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翻开某一版本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目标一条是这样说明的:第一阶段(第一、二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外文章,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再读一下写作教学的说明:“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的规律,提高写作能力。”
从上述教材说明不难看出,编写者是将阅读与写作切分为两个独立的体系,互不干涉,泾渭分明。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阅读蜕变为纯技术性的学习活动,阅读与写作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阅读对写作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反之,写作对阅读的 拉动的作用也难以体现。双方各行其是,大有南辕北辙之势。
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我并不否认有人在两者之间作某些尝试,比如:在学了《祝福》之后要求学生学习倒叙手法,在学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要求学生学习幽默讽刺的手法,学了《再别康桥》、《死水》、指导学生写诗等等。这些尝试虽则对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无裨益,但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简单化地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往往仅学得其皮毛,甚至有时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因为作家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而非那种方式是由其思想内容决定的,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