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br>
教学目的<br>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br>
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br>
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br>
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br>
3. 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br>
<br>
教学重点<br>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br>
<br>
教学难点:<br>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br>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br>
<br>
<br>
教学设计:<br>
一、导入:<br>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