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善”——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 资源简介:
约6930字。
分析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善”
——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摘要: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综观余华目前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表现死亡与暴力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与光辉。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通过对苦难的描述,来展现人物对生命的“善”,以及人性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的“善”。
关键词:余华小说 “善” 生命 人性感情
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综观余华目前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1989年为界,以《在细雨中呼喊》(单行本为《细雨与呼喊》)为标志,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他放弃了前期展示死亡与暴力的先锋实验,不再抽象变形,不再展现那种梦魇般的世界,开始变得自然,平实,宽容,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转型之后,余华将主题定位于‘人性善’,首先让生命个体具有了善待生命、善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尤为重要的。”[1]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来看余华已经开始重视日常生活的叙述,理智代替了荒谬,冷酷闪现出温情,他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人性善良的光辉。“而当人具有了善待生活的态度,他就有了好好生存下去的勇气,即使灾难重重,依然坚韧地活着,就如福贵和许三观。”[1]福贵和许三观身上透露出来的人性善,熠熠生辉。余华自己也多次说,他写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找到了如履平地的感觉,可以看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善”的特征。这两部小说温情的直面苦难,深刻地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就像余华自己说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289 《活着》是充满温暖的情感力作,这篇小说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种种苦难而毅然选择了忍受,选择活着,人性的光辉显然在小说中重现。《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深刻揭示了许三观人性中善良战胜仇怨、宽容取代狭隘的艰难煎熬过程,闪现出人性善良的高贵与光辉。
一、对生命的“善”
对生命的“善”,具体表现为对苦难的忍受与坚韧,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乐观的态度。《活着》中的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坎坷多难,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合作,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经历了人间一切的惨剧。因为赌博,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而后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劳碌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做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却离开人世了;女儿变得又聋又哑,还得面对生存的压力;懂事的儿子,却被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找到了一个好伴侣,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水泥板压死,留下了年幼的苦根,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当富贵抚养唯一的亲人苦根时,虽又苦又累,但心里却很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这样可怜的希望也因为后来苦根吃豆子被撑死而断送了!人生最伤心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富贵是白发人送了两代黑发人,这是一个很巨大的打击,是他一生最深刻的痛苦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