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10
- 资源简介:
约8220字。附有教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执笔:高勇 审核:备课组 备课组长签名: 高勇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精读课。
【学习重点】
1. 叙议结合,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 “舍”“名”“其”“以”“焉”“然”等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学习设想】
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首先应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常见虚词“其”“之”“以”重点总结,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同学们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 “变法 ”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 “尽吾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 “深思而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通读全文,疏通字音(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音注到正文中去)
庐冢(zhǒng) 窈(yǎo)然 咎(jiù)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在诵读中注意以下3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
①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②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③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也
3、联系初中学过游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预习中思考比较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4、预习结合注解和参考试完成下列文言字词理解
(1)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 。今:数词)
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 。今用作副词:很,十分)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 。今:表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