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新课标卷全国卷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6/7 10:40: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7题,约10420字。

  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新课标卷(语文)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
  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 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
  恣以适己”的随 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
  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
  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
  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 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
  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 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
  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
  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 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 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
  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
  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 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
  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
  “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
  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 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
  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
  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 ,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
  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咸叹异
  曰:“皆卿相才也。”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
  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
  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
  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
  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
  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
  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始征彦博还朝,授雍州治中,
  寻检校吏部侍郎。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响溢殿
  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诏太宗谕旨,既
  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
  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若遣向西南,
  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
  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
  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