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模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打破坚冰,自由徜徉文海
——论青年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模式”
大兴区兴华中学 马东宝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形容唐诗的空灵绝妙:“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境界真是令人神往。
从事语文教学已越十载,一直想寻求一种境界——让心自由起来。
然而,蹒跚于教学路上,我最深的体会却是艰难。一个非常年轻的同事前不久找到我,诉说自己教学中的苦恼,他说:我真的不会教了,领导听完我的课后,告诫我说,每堂课前一定要检测,每堂课后一定要小结,每堂课中一定要……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长长的思考。是啊,太多的“一定”,让人如何适从呢?“教无定法”何等精深的四个字,难道,它定要成为年轻教师的禁区吗?这让我又想起前不久听到的一堂作文课,一名教师,颇有心得地对学生说:要写好一篇议论文,开头呢要提出论点,然后再举两个例子,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结尾来点儿抒情、来点儿议论……学生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唉,何等悲哀!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头上戴上紧箍咒后就规矩起来了,原来,我们早就有了“教育的先例”!
回想教学中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在模式中摸爬滚打呢?
开明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诵咏诸子百家,与千古圣哲神交,能感悟立身行事之要义;赏鉴现代名篇,与天工巨笔际会,能体味甘泉醇酿之芬芳;精研捭阖论辩,与敏锐思想投缘,能知晓兴衰利钝之道理;览阅解析说明,与形色万物结识,能明了变化运作之规律。
语文,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是何等奇妙的一门学科,它变化万方,深不可测。可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套上层层枷锁再演绎给学生呢?
由此想开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打破模式坚冰,让青年教师自由徜徉于文海。
首先,要想打破模式,先要认识模式。
其实,我们很多的模式,都是前辈们深一脚、浅一脚趟出来的,那是极为宝贵的经验。但如果我们后人只能去遵循、恪守,稍一变化就会遭到呵斥,那语文的深味之美,教学的变化之能又从何体现呢?年轻人最宝贵的质疑与开创,就会淹没在刻板之中,学生也就只能在脱离学校之后再去寻找自己了。
王志在面对面的节目中采访刚从巴黎凯旋的乒乓少帅蔡振华时问:你认为国家队在管理模式上有哪些弊端?蔡振华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的年轻队员离开了教练就不会打球了……
所以,模式不是用来被效仿的,而是被用来借鉴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龚自珍就以一篇《病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