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训练重点<br>
1.培养借助工具书,充分利用注释,自学课文的好习惯。<br>
2.通过自读,能对全文进行赏析,并背诵全文。<br>
学习方法<br>
1.自读为主。先通读全文,再看注释,再查工具书,最后再读课文,并能进行口头翻译。<br>
2.自行梳理,归纳课文的知识要点。<br>
3.应结合《庄子》其它文章(如《庖丁解牛》《逍遥游》等,以加深对庄子为代表的老庄哲学的认识。<br>
要点讲解<br>
一、关于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br>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br>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br>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己著作,外篇和杂篇均是其门人后学所作,《秋水》选自外篇。<br>
二、关于文体。本文是一篇“寓言”,“河伯”、“海若”是为说理而虚设的人物。庄子写此文是为了告诉我们:“大”、“小”本是相对存在,切莫盲目自傲。骄傲是无知而渺小的表现,人莫囿于已见而自负,切莫以已度人空留笑柄。<br>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虚构的情节或荒诞的故事来提示一个严肃而深刻的道理。这种用形象的比喻来阐发一个抽象的道理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但庄子在这方面最突出,他最善于写寓言。司马迁曾说过:“其著述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散文中的人物故事是为形象化的说理而出现的,从而创设出一种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的叙事之中的独特的散文意境。<br>
三、内容结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