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训练重点<br>
1、诵读全文,了解内容,理解本文中孟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仁政”思想。<br>
2、掌握课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br>
3、了解欣赏本文写作上的特点。<br>
学习方法<br>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并勾画圈点,标出重点。注意课文中作了注释的重点词的词义。<br>
2、反复诵读全文,仔细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进而把握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br>
3、要口译全文,梳理、归纳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其它知识。<br>
4、要能扩展阅读,以加深对孔孟儒家思想的了解。<br>
要点讲解<br>
一、孟子和《孟子》<br>
孟子(前373—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名彶)的再传弟子。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中,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br>
他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可他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br>
《孟子》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行。《孟子》是儒家经典,是“四书”之一。其文向以雄辩著称。正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文章也气势浩然磅礴,印证了“文如其人”的道理。他的文章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善于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诱对方就范的论辩方法,并且词锋尖利,文辞铺张,喜用排偶,显得咄咄逼人。<br>
二、本文写作背景<br>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