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散文的教与学――《碗花糕》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4150字。
记叙类散文的教与学――《碗花糕》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针对“课程目标”中“感受•鉴赏”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评价、研读赏析中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在互探共研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掌握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进而提升了阅读同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记叙类散文的特点,训练自主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4)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本课只需二个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或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表达作者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举一反三,高一时学生就学过不少抒写亲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解读《碗花糕》参照系。
2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到大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3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合作探究法”,紧扣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所随之事,所借之物和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难——讨论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四、教学设想
(1)安排2课时。
(2)堂上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掌握记叙类散文的特点,训练自主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的感悟,通过语言的分析来解决疑难,使学生领略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这情感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进而提升了阅读同类散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4)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
六、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走近王充闾先生。
(2)课前通读全文,找出自己最难解决的问题。